图为油画《祭鼎铭鼎铸鼎》。
南钢职工艺术家集体创作的大型油画《祭鼎铭鼎铸鼎》近日正式亮相。这是南钢继去年成功铸造国家公祭鼎之后的又一传世之作。
古人刻鼎记事,今人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符合传统礼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南钢机械公司与金陵古铜所战略合作20多年来,铸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钟”、南京静海寺警世钟、北京世纪坛中华世纪钟(全球最大铜钟)、联合国世界和谐钟、南开大学校庆钟、黄河文化圣坛盛世金鼓(世界最大铜鼓)等3000多件传世佳作。得知国家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后,南钢机械公司和金陵古铜所于2014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日)联合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出“铸造一尊铜鼎,以志纪念”的建议。
为“国家公祭”铸鼎的建议,得到省和南京市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经上报中央领导批准后最终决定,由中央办公厅主办,中宣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承办。
接到指令后,金陵古铜所和南钢机械公司立即在全国寻求各方专家支持。铸鼎方案数易其稿后,由最初的铸造“兴华宝鼎”(仿大克鼎)设想,最终调整为以抗战时期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的圆鼎“楚大鼎”为原型,所铸之鼎命名为“国家公祭鼎”。
“国家公祭鼎”的具体设计方案也多次调整,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及铜质底座均呈现南京特色元素。最终铭文由内壁改到鼎外,因为在泥范上刻字铸成后笔锋清晰,还能铸出现代工艺无法铸造的字画、镂空画、高浮雕等效果。
2014年7月,铸造工作秘密开工。南钢机械公司做出全面围挡、停产检修的决定,并暂停所有铸铜生产任务,直至11月上旬国家公祭鼎正式交接。
2014年11月25日制模刻字,11月27日浇铸,12月1日成型打磨……从正式确定国家公祭鼎设计方案,到制效图、制模、浇铸、后期处理总共不到30天,封闭的南钢机械公司厂房内,10多位工人全力赶工,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最终,“出壳”的大鼎铭文和纹饰十分完整,无需后期打磨与修饰。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身素服,俯身挽起85岁的夏淑琴和12岁男孩阮泽宇,互相扶助着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开幕布的情景,永远定格在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心中。
铸造公祭鼎,目的在于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国家公祭鼎揭幕后,其铸造创意、设计理念、制作过程才相继解密。得知国家公祭鼎是江苏提议、南钢铸造后,南钢职工特别是南钢艺术家们既兴奋自豪,又思绪万千:铸鼎是个历史事件,已有圆满结局。不过,要永记民族的哀伤,激发复兴的力量,获得和平的未来,还需要教科书的传扬、纪念馆的再现、国家公祭的推行……
南钢职工艺术家们思量再三,决定用油画再现铸鼎这一历史事件。经过精心创作,大型油画《祭鼎铭鼎铸鼎》顺利完成,厚重、生动地再现了南钢铸造国家公祭鼎的主题与思想,情感与智慧,责任与力量。黄有才邵启明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