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记者昨天获悉,本市约有听力残疾人22.7万,其中14岁以下听力残疾儿童有1.98万人。出于就业、教育质量等考虑,绝大多数家长更愿意送听障儿童到普通校就读。与特殊教育学校相比,普通学校欠缺听力辅助设备,不利于听障儿童的康复。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帮助普通学校配置相关设备,更好地照顾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
家长更愿送听障儿童就读普通校
西城区2015年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显示,该区有持证听力残疾人1954人,其中0至15岁儿童占3.68%。75.24%的听障儿童就读于普通学校,就读于特教学校的听障儿童只有24.76%。
“我的孩子只是听力有一点点不好,但我真的希望她能和其他健全的孩子一起上课、放学,快乐地长大。”“总得为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考虑吧,毕竟特教学校的毕业证很难得到社会认可。”据记者了解,多数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上普通学校,接受与健全人一样的教育。
特教学校更利于听力康复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辅具中心副主任王琦表示,听力康复并不仅仅是佩戴助听器,还包括语言康复训练以及听力辅助技术设备。显然,普通校很难具备专门的听力辅助设备,也缺少教师为就读的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大学生小莹(化名)经常参与单位的演讲等活动,但总显得特别“高冷”,很少与他人交流。后来同事们才知道,原来小莹有听力障碍,她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小莹一直凭借着助听器在普通学校就读,虽然语言能力没问题,但听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
助听器虽然可以放大声音,但不能分辨杂音,因此听障儿童在学习时往往需要有配套的辅助设备。“这项技术特教学校已经很成熟、普及,例如助听器辅助专用项圈,还有的特教学校干脆在建校舍时,便把相关听力辅助技术布在了教室的墙体里。”一位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业内人士说。
但是,由于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是少数,普通学校目前还欠缺相应的辅助设备,也缺少有针对性的语言听力训练,学校教师也无暇对听障儿童给予更多的照顾。业内人士认为,长时间不进行有效的康复,可能会导致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功能的退化。
普校可配听力辅具循环使用
2010年,本市出台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政策,免费为全市残疾儿童适配辅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市已为听障儿童适配人工耳蜗共200多台,评估适配助听器2000多台。但目前,相关辅具并没有配置给学校等公共服务机构。
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业内人士建议,残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应追踪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听障儿童的康复情况,并考虑购置一批可循环利用的听力辅助设备,安装在听障儿童上课的教室里,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这些听障学生毕业后,可回收辅助设备,循环利用。
业内人士提醒听障儿童的家长,如果想送孩子去普通学校就读,一定要了解学校听力辅助设备的配置情况,如果学校没有配置,可考虑自行购置相应设备,帮助孩子在普通学校中更好地学习和康复。
据记者了解,在普通学校中为残疾学生配置相应康复条件的工作已在推进。前不久,教育部发布《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指出,普通学校招收5位以上残疾学生,要设立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开展特殊教育咨询、测查、评估、建档等服务,进行学科知识辅导和康复训练。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