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末,在“90后”刚刚踏入社会之际,荔枝新闻围绕10位“90后”做了一组特别的报道。
今年,是荔枝新闻上线六周年,也是我们追踪这群“90后”的第六年。六年来,这组报道已经成为报道者与被报道者约定俗成的年终仪式,也呈现出远远超越初衷的意涵。
时光荏苒,21世纪不知不觉走到了第二个十年,这群“90后”也即将迎来他们的而立之年。
2019年,又有多少故事在他们身上发生?他们经历着哪些改变?荔枝新闻依旧和您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
从理发店学徒到烫染师,再从烫染师到理发师,在故事的前五年中,作为十位“90后”中年龄最小的康康,没有婚姻的羁绊,没有生活的波动,似乎只要沿着既定轨迹一点点走下去,就会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记者曾经和康康笑谈,在第十年采访的时候,康康说不定就会在荔枝新闻的见证下,实现拥有一家理发店的梦想。康康自己也不曾想到,在凭借多年努力终于如愿成为理发师后,却选择了毅然决然地离开这个行业,从南京前往上海,成为了某电子零部件生产加工厂的一名工人。
2019年年末的一个周六傍晚,记者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地区的公司员工宿舍区大门外见到了已经转行半年多的康康。虽然地处上海城郊,要近两个小时的地铁才能辗转到达,但这里的开发,甚至比康康出生的年份还要早上5年。
周末早班时间的宿舍区
宿舍区远看与普通住宅区并无差别,走近了才发现这里管理森严。一个硕大的探照灯挂在距离大门较近的楼顶,一排刷卡进入的闸机横亘在小区门口,门卫和保安紧紧盯着每个经停的车辆和从车上走下来的访客,稍有逗留之意便会收到毫不客气的“逐客令”。临近饭点,在外卖小哥集中的街口,很多与康康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开始进进出出地拿取外卖。
原本的夜班被临时取消,让康康觉得这个晚上似乎连空气中都充满了自由的味道。
一头有些微乱的黑发,一件半身黑色棉袄,尽管来到这里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但穿梭在各地员工混杂的园区中的康康,已经几乎看不出曾多年在理发店工作的痕迹。“现在天天上班,到单位就戴口罩戴帽子,搞头发有什么用”,聊起发型上的随意,康康有些自嘲,“每周要上班6天,白班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夜班晚上9点上班,早上9点下班”。对于康康而言,上班就意味着要上交手机,以及一直坐在工位上。当聊起具体的工作内容,康康的态度便如同这片宿舍区的保安一样,显得格外警觉且讳莫如深:“刚来这边的时候,我们就参加过单位培训,让我们不要对别人讲具体的工作”。
透过康康的只言片语,记者模糊猜到,康康如今的工作是一名检测工人,上班时会坐在显微镜前,检测1000-2000个零件。
“我这种就是996吗?”听闻这是如今互联网行业最流行的工作模式,康康有些后知后觉。但与大多数码农的态度和诉求不同,对于每天都在进行重复劳动的康康来说,能按时吃饭,有准点下班,在偌大的城市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住处,“这个节奏还挺好的”。
回到宿舍,康康习惯性拿起手机
除了上班,康康绝大多数时间也都留在这片宿舍区内。更准确地说,是留在宿舍内。尽管园区内有网吧、羽毛球馆和篮球场等设施,但康康几乎很少涉足。“白班回来洗漱玩会儿游戏就睡了,夜班回来会补一天觉”,在偶尔清醒的时间,康康更愿意玩一会手游《王者荣耀》或者用手机里的腾讯视频看看电影来消磨时光。2019年,康康所有的外出游玩,都发生在来到上海之前。
生活是以宿舍和单位为节点进行“两点一线”式的连线,乘坐小区门口按时到来的班车去单位,再被班车送回宿舍区休息,康康几乎被切断了与外界发生勾连的一切理由。
与刚刚大学毕业的同龄人不同,自2013年初中毕业开始,康康至今已在外面闯荡了7个年头。在此前的6年中,康康从南京市中心一家理发店最年轻的“洗头小哥”做起,在2018年得偿夙愿,成为了店里最年轻的理发师之一。那时的康康对生活感到满意,一边畅谈着理发行当的“永远不会失业”,一边坚信着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在此前每一年的采访中,康康也都无比坚定地说,自己喜欢理发这个行业。
2018年康康为客人理发画面
但真正成为理发师后的康康,却迎来了他工作以来最大的挑战——顾客频繁的不满和抱怨。在把顾客满意作为唯一标准的理发业,这样的遭遇并不是康康的特例。多年来,康康见过许多“前辈”被顾客抱怨的情景,也不止一次听他们聊过类似的经历。“他们也跟我一样有过这种情况,就是被客人说得有不想做的冲动,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最初,这对于在理发店浸染多年的康康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个别客人的负面反馈又能影响什么呢?康康一度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但最终,年轻的康康还是没有撑住。
“在你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你没服务好顾客就说了几句,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挺好应付的。后来时间一久,客人一多,也不是一个两个那么说,心里面就开始排斥了。”伴随着抱怨的积累,康康的心态还是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可能因为性格问题,我选择离开那个地方,离开那个行业。”康康把自己定义为“敢想敢做”的代表,但在说到最终的决定时,康康的眼神还是下意识避开了镜头,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提起这次决定的过程,康康一直反复说“累”。与之前在理发行业的经历相比,这里简单纯粹的日子,似乎可以让觉得自己思虑太多的康康真正放松下来。
康康乘坐G7041高铁第一次来到上海
2019年5月15日,是康康第一次来到上海的日子。在上海电子行业打工近10年的表哥,给康康介绍了几个正在招人的公司,没有经过特别正式的考核,也不在意康康是否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没聊几句,康康就顺利进入了这家上市企业。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一样,换了一种工作。如果重来一次的话,我可能会继续接着做那个吧。”说着说着,在此前每一次“如果重来”的问题面前都很坚定的康康,这一次却为自己假设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轨迹。
“一开始就觉得上班嘛,在哪都是上班。”来沪之初,在康康的计划中,这一切改变都是为了磨合一下性格,换个状态,等时机成熟了依然可以再到理发行业去。但伴随着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康康渐渐发现,过去的经历仿佛快速地逃离了自己,过去变得仅仅是一段很难重现的回忆。
2019年5月下旬康康的朋友圈
面对镜头,康康不再说自己喜欢理发。提起新工作,康康用得最多的词是“上班”。“其实也还好,大家在一起,不忙的时候聊聊天。”在这里,康康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他们大都和他年纪相仿,单身,离家多年,有着相同的学历和多年的社会经历。把这里作为一个暂时的落脚点,是大家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正是由于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2019年也成为了康康恋爱经历中难得的“空窗年份”。一方面,康康并不介意“异地恋”这种恋爱关系,但另一方面,康康却对工作中遇到的女生老家大都离安徽很远耿耿于怀,觉得“在一起以后过年回家都不方便”。
“这里没有学历要求,但是也没有什么升迁空间”,康康告诉记者,身边的同事中,最久的也不过在这里工作了4、5年,没几年就都会离开。而康康留在这里的目标,也直截了当到用“赚钱”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每个月5000元的工资中大概可以攒下3000元,明年可能就是6、7000”,以此类推,两年下来,康康的账上将会有10万元左右的存款,这是他在外工作多年却从来不曾攒下的“六位数”。
在宿舍区食堂内吃晚饭的康康
没有尝试和在家乡的父母交流,也不会和在上海的表哥说起,在外多年的康康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把这些想法都藏在了心里,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父母和亲人对这份工作的“满意”。
“园区里的生活节奏很慢,但是你一旦出去了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也许是身处“魔都”,康康一下子比前些年“现实”了许多,他并不奢望能买下上海的房子,但对未来却多了几分更“靠谱”的筹谋。在路上,康康用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口气告诉记者,自己以后可以拿这笔钱去投资、去入股一些生意。
或许是一种心态上的自我安慰,又或许是一种面对现实时的妥协,思索再三,康康最终选择用“平静”和“安逸”这两个和人生轨迹改变完全不沾边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2019年。
从最初被网友戏称的“杀马特”,到变成大厂的“打工者”;从在恋爱中无限制的付出,到对结婚现实条件的考虑再三;从喜欢在交流中频繁使用各种网络流行用语,到觉得这些流行语不过是“昙花一现”没多大意思;从梦想着在南京拥有一家自己的理发店,到第一次提出来未来想回老家......虽然嘴上依旧说着“以后的事谁知道”,朋友圈里也依旧充满了“自拍”配“鸡汤文”这种明显的“90后”标识,康康却在选择上越来越向父辈的轨迹靠拢,并开始觉得“00后”真幼稚。
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望2019年,23岁的康康或许做出了一个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又或许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转行。没有人知道明年的康康将在哪里,甚至包括康康自己。
国庆在老家看了阅兵仪式,整齐的方阵治好了我的强迫症。
可能有些人会更顺一点,但是其实觉得身边大家都差不多。
接受不了,我觉得恋爱必须要先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