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这座“千年网红”小岛,修缮啦!

2022年03月16日 22:14:13 | 来源:中国大运河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无锡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有一个小岛,当地人称之为黄埠墩。

  由于康熙、乾隆、文天祥等,都在这里逗留过,黄埠墩名声远播,堪称“千年网红”。

  如今,这座小岛正在被修缮,预计将于6月汛期来临前完工。

  黄埠墩已启动全面修缮

  3月14日上午10点,从运河公园码头乘船,很快就来到了河中央的小岛黄埠墩。

  这里地处京杭大运河无锡城区航段北段,自古至今是水上枢纽。货船往来繁忙,汽笛阵阵,黄埠墩上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黄埠墩的周围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在施工。记者获悉,年久失修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黄埠墩已启动全面修缮,预计将于6月汛期来临前完工。

  黄埠墩四面环水,遍植垂杨。春风拂动,柳树抽出了嫩芽,墩上一片葱茏。

  “这些杨柳都会保留,有碍观瞻或影响建筑安全的杂树会被清理,做一个疏林透景的处理。”黄埠墩修缮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戎康华指着眼前的柳树说。

  他介绍,经实地测量,黄埠墩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仅20米,在这个面积不足一亩的椭圆形小岛上施工,难度不小,材料都要靠船运输。据了解,此次工程于1月份开始,主要对建筑本体进行提升改造,保持其风貌的原真性,还会对环境、绿化、夜间亮化等进行全面提升。

  黄埠墩修缮项目由无锡城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市城建发展集团城投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栋告诉记者,黄埠墩距离上次维护已过去了十多年,并且之前也非大修,只是粉刷了墙面,建筑现状堪忧。

  这次经水利、文物、园林等专家实地勘察后发现,造成文物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内部地坪太低,河水内灌,形成了类似盆地的效应。

  因此,此次修缮的重点,是对驳岸进行加固维修,在墩的周围创新性地设置移动式防洪墙,汛期来临,可根据水位变化安装防洪围墙,以提高墩体的安全系数,确保汛期高水位对黄埠墩的影响减到最小,等到汛期过去,再将围墙拆掉,既保护了文物,又不影响观景。

  黄埠墩昔日风貌与历史

  黄埠墩又名小金山,墩为圆形,面积220平方米,用石砌驳岸。一说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治芙蓉湖留下的遗址而得名;又一说为宋徽宗时,浙江山阴人黄信来无锡经营米业,设米行,造堆栈,墩旁常停泊粮船而得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埠墩

  自古以来,黄埠墩即为古运河中的一处胜迹。墩上庙宇约建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黄埠墩曾因“二帝(清帝康熙和乾隆)、二相(楚相黄歇和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被誉为‘海青天’的明代名臣海瑞)”登临而闻名遐迩。

  清康熙、乾隆时曾在黄埠墩盘桓或借宿,康熙题“兰若”的匾额,乾隆也曾写“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等诗数首。清康熙、乾隆时曾在黄埠墩盘桓或借宿,康熙题“兰若”的匾额,乾隆也曾写“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等诗数首。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羁押北上路过无锡,在墩上过夜,写下《过无锡》一诗。诗句写景叙情,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20世纪80年代改建后的黄埠墩

  明王永积《锡山景物略》记载,黄埠墩上“旧建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垂杨掩映,不即不离”。

钱松岩所画无锡黄埠墩图 扇面

  古时黄埠墩素有“洪水淹不没,水枯不见底”之说。可是随着三里桥到吴桥防洪墙的建立和地面的加高,黄埠墩与四周地势相比,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高。20世纪90年代几次发大水,都淹没墩岸。1983年11月21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黄埠墩与无锡古运河息息相关,黄埠墩的故事,也一直在无锡的民众中代代相传。地方志专家郁有满表示:“用好黄埠墩,会是大运河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来源:综合无锡日报、无锡史志)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