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大运河上的水工文化古镇

2022年05月13日 15:11:33 |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宿迁市湖滨新区西部的皂河镇,地处宿迁的宿城和徐州的睢宁、邳州、新沂四地怀抱之中。皂河自古多水,东有中运河入境,西有古直河(现在闫河)纵穿,南有大河(古黄河)奔流,北有两湖(骆马湖、黄墩湖)相临。正如清乾隆皇帝所说“其地前控大河,后临运道,洪流湍波,远近奔汇,号为最险。”是历代治水患,兴水工,畅漕运的要塞。在这片偏僻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拥有众多的古今水工设施和遗产遗迹,被水利专家誉为皂河水利枢纽,是千里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水工文化明珠。

  初始期:皂河之名源于春秋

  皂河之名从何而来?这要从春秋时期郯子说起。郯子是上古时代少昊氏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于郯地(现在山东郯城),为鲁国附属国。郯子欲以水路沟通江淮,进入中原,图强郯国。据史料记载,郯子举全国之力,从郯城经墨泉开挖一条流向南下,穿越骆马湖进入泗水的河道。由于河道挖得较深,加上土黑,被名为皂河。皂河入泗水的夹角地带,古称皂河口。此地带宽阔高耸,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巨大的土龙盘立,人们称为龙岗(现有龙岗村)。为了保通航,郯子在郯城的皂河段上建闸调控水源。随着往来船只增多,皂河的停泊码头相继建成。从此,这条沟通泗水的皂河成为郯国的运道,北连齐鲁,东去南下,西进中原,为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岁月悠长,风浪难平。旷达豪壮、桀骜不驯的黄河,屡屡为患。史书说,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于瓠子口(今河南濮阳南),滚滚黄水,浊浪排空,从沛县(现属徐州)南的啮桑狂奔泗水,冲入皂河口,淮北一带大片粮田被淹,诸多村舍泡在水中。汉武帝刘彻知此情深感痛心,作《瓠子歌》叹曰:“啮桑浮兮淮泗满。”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总理河漕大臣李化龙针对被船工们称为鬼门关的徐州、吕梁、二洪等黄河险段,上疏朝廷批准,在皂河镇西(现王营村)开挖浚通直河(现在的闫河),北接邳州的泇河,史称泇运河。直河的开通,不仅避开了皂河至徐州的多处黄河段险关,还缩减了漕运里程。明代诗人王釜在《泊直河》诗中写道:“帆卷直河驿,樯撑薄暮天。灯分渔灶火,酒散客囊钱。宿雨春犹冷,豪饮夜不眠。何年重过此,画鼓泛楼船。”

  兴盛期:中运河带来水工建设

  中运河发端地皂河镇,因古皂河而名,因中运河而兴。在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水乡小镇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不仅留下了足迹、身影和众多水工遗产、遗迹,还留下了诸多的诗词、歌赋、圣旨、碑文、墨宝和故事传说。

  皂河龙王庙(乾隆行宫),是一庙连四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分别拨款建造、修缮,使之成为千里运河第一庙,这一庙宇的建造,也是清统治者治水中的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封建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河神是朝廷治水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礼制。康熙首次南巡(1864年)到宿迁,御舟停泊皂河口,看到因洪灾,大片田园荒芜,村舍破败,一片萧条,深感痛心,遂口占五言诗一首:“行尽兖东程,乍入江南路,水潦切恫瘝,深心察其故。”随宣旨“奠厥民居,繄神功是赖。”意思是治水安民,也需要神力保佑。指示开国库拨帑金,将皂河原有较小的“草堂庙”,改建为皇家祭祀水神的龙王庙。

  雍正,在康熙第四次南巡时护驾同行,视察宿迁河防时,对皂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其登基后对治水上的第一件事,就下旨拨帑金“鼎新皂河龙王庙”。乾隆元年,乾隆皇帝继承祖父的治国方针“唯河工漕运二者皆国家大政”。专为皂河龙王庙颁发圣旨,在庙院内建亭立碑,将圣旨镌刻在御碑的正面。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派大臣到皂河龙王庙代为祭祀河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驻跸皂河龙王庙,将龙王庙山门上方“龙王庙”三个字题匾,御书改写为“敕建安澜龙王庙”。用意是让后人永记其祖父,在皂河治理水患的功德。在这次南巡从杭州返京途经宿迁,下榻皂河龙王庙,即兴题诗一首,“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層甍临耸埧,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远,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竞若何。所希神贶显,沙刷辑洪波。”颂扬其祖父关心勤民疾苦,建庙敬神,安澜息波,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乾隆后来的四次南巡,都驻跸皂河龙王庙,每次都兴致勃勃写下一首五言律诗,均分别镌刻在御碑的背身和碑帽上。有人说,乾隆一生写诗四万首,留传佳句不多有。但镌刻在御碑上的诗文,随着皂河龙王庙和发端于皂河的中运河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大运河增添了厚重的水工文化底蕴,传播列国。

  龙王庙、中运河,已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皂河古镇,还有很多让人观之兴奋、听之不忘的水工遗存、遗迹和故事传说。如皂河的中运河北大堤(古称支河堤),几百年来稳如磐石,守护着中运河、骆马湖,远望河湖相连,近看一堤相隔,使河与湖像一对靓丽的孪生姐弟。站在大堤上观运河,会看到“河水洋洋,北上活活”,千舟扬帆,来往如梭;转身眺望骆马湖,湖水清澈,烟波浩渺,你会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清清的骆马湖啊一望无穷,站在那湖岸上啊从西望不到东。万代长流天上水,春天送来八面风……”在镇区四周还有多处古津渡、古大堰(泗水遗存)、老龙沟(古皂河口遗址)、石勘石闸口,河边古槐与老柳……尤其是前往乾隆行宫(龙王庙),站在乾隆当年龙舟停泊的御码头上,行进在乾隆走过的御马路上,会想起乾隆第六次南巡驻跸皂河龙王庙,结束回京在其《南巡记》中写道,“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河工关系民命。”这大概是乾隆皇帝当政的剀切感慨吧!在皂河还流传着康熙、乾隆在生活饮食等方面诸多故事。如康熙第二次南巡,御舟泊皂河,住宿龙舟上,夜晚察看河堤,回归途中身寒肚饥,在街头赵姓饭店点上一碗热汤,喝着觉得微辣热鲜可口,顿感身心舒畅,随口问“啥汤?”店家未听明白,就顺音说是“糁”汤,此汤留传至今依然热销。又如乾隆第三次南巡,下榻皂河龙王庙,率文武官员祭祀河神后,感觉旅途劳累心情烦闷,不思食欲,当皂河名品叶家烧饼贡上来时,缕缕香味扑鼻,乾隆觉得食欲大开,食之夸赞,并召见叶家做饼传人,封为御厨随驾去京城。从此,皂河这两道传统风味小吃,被称之为康熙“糠汤”“乾隆贡酥”。时至今日,大凡到皂河用餐者,都会点上一碗“糠汤”和一份叶家烧饼(乾隆贡酥),吃一口香喷喷的酥烧饼,喝一口微辣热鲜的“糁汤”叫“吃香喝辣”,皂河打卡。

  稳定发展期:建造皂河水利枢纽

  时光荏苒,春光无限。真正彻底解决皂河区域水患,把皂河建成千里运河上重要水利枢纽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

  1949年11月,党中央、政务院针对沂沭泗地区洪灾频发的状况,批准了“导沂整沭”工程,时任华东局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亲临皂河镇,指挥建造千里运河第一坝,即皂河束水坝。紧接着党和政府又设计建造皂河船闸、皂河节制闸,于1952年竣工通航,时称大运河上第一闸。随着科学治水阶段性需要,后来皂河束水坝和皂河船闸皆被拆除(保留了遗迹),但值得一说的是,这两项工程,对当时将骆马湖建成临时拦洪水库,保障了“导沂整沭”工程如期完成和大运河初期通航,发挥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古镇皂河拥湖揽河,现在依然是两湖(骆马湖、黄墩湖)相依,四水(运河、古黄河、邳洪河、闫河)环绕。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本着长治久安、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对皂河镇域水利工程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先后高标准建造了三站(皂河抽水站,皂河二站、皂河电灌站),四闸(闸带桥:即皂河三线船闸,皂河节制闸、黄墩湖泄洪闸、新邳洪河闸),一所(110kV变电所)等大中型水工建筑及其附属工程。其中皂河抽水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君亮设计,誉为亚洲第一泵,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六梯级泵站,是江苏省最美水利地标,是省级水利风景区。整个皂河水利枢纽区域肩负着泄洪、航运、蓄水、输水的重任,据相关资料介绍,现在每年有约54亿立方米的水在这里涵养后北输,入齐鲁、进华北。目前,皂河水利枢纽还被河海、扬大等多所大学共建为水利教学和实习基地,发挥着教育培养水工人才的作用。

  大运河千里,借运崛起。湖滨新区党工委决心抓住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这一新机遇,围绕皂河水工文化,打造生态河湖,健康河湖,让皂河镇域的水,由“安”变“清”、由“清”变“净”、由“净”变“美”,使皂河古镇成为产城融合、镇村繁荣、河湖共生、人景和谐、独具魅力的运河水工文化镇和宜居宜业、幸福安康的皂河“龙运城”。 (潘玉利 文 程毅 摄)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