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邓巴指出,人类能够维持的稳定社交人数在150人上下,超出这个数字就会引发认知焦虑。我们朋友圈里的好友人数或许已经远超这个上限,但这些朋友,或者说这些"联系"是真正的联系吗?
那些随手点的赞,那些只言片语的回复,真的可以替代一次深夜里的促膝长谈?一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相聚?或者哪怕只是一个无语相视的眼神?
我们是默契的点赞之交
我们为什么要看朋友圈?学传播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偷窥欲。看别人晒的点点滴滴的事,想象并猜测他过的生活是怎么样,可以满足个人好奇心。那为什么要发朋友圈?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认可。点赞简直是个伟大的发明,一点就明:朕已阅。内含深意:唉哟不错哦。发者也心情愉悦,原来这么多人喜欢我发的啊。虚荣心真是世界上最易讨好的东西。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更需要相互关怀
在社交媒体的轰炸下,人变得越来越难以独处。即使是几分钟的孤独,也会被无限放大,转而求助于更多的"联系",形成难以遏制的"刷屏欲"。深夜里,我们对着手机屏幕不停的刷新,不停的旁观别人的生活,而后再随手点个赞,似乎才能填补内心的孤独感。
当你的朋友圈从最初的十几个好朋友、好闺蜜、好基友,到后来的几十成百上千个同事、同学、工作伙伴,甚至是七大姑八大姨、卖小广告的,你也一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为什么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却感到越来越孤独?
朋友圈里无朋友
从前关心小伙伴儿的近况,一般就打电话过去,没准还顺势约一道吃个饭唠唠嗑。现在我们却需要不停地刷朋友圈,以保证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网络看似把人与人的关系拉得更近,但过度频繁的联系反倒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让我们误以为频繁的点赞也许就是友情的真谛。
真正的朋友是什么
漫漫人生路难免有风雨,真正的朋友能够一路彼此相扶相伴,是你遇见困难时一双帮助的手,是你顺风顺水时远远的惦念。这样的情谊你觉得用多少个赞能够换得来?
这个秋天,有个机会也许能让你和好友一起找到久违的温暖的感觉。但有门槛儿,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需要的道具看似简单(冰糖、蜂蜜、水和两个真正信任的朋友),其实不然。前三条好办,最后一条看好:一定是“真正信任的”朋友。点头之交,酒肉朋友,各种新潮的所谓“友”很可能都没戏,找他们基本就是故意打算让自己心里“添堵”,不信你就试试看。机会就是“看不见的品质“活动,也许顺便能验证下你朋友圈的含金量。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