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打开制约创新活力的“核能罩”

2016年11月08日 09:38:42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的双重“角色”,使得他对科技创新“很有话说”。

  “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层面的创新发展战略。”缪昌文感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稳定宽松的环境,能赶上这样的好时机真是很幸运。不过,从“落地”角度看,有些政策配套还有待完善,一些不利于创新的“细节问题”也有待破解。

  缪昌文举例说,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个人创业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经费加大研究人员费用比例、小微企业融资扶持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在具体落实时,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细则,好的政策无法完全落地,不能对科技人员发挥真正的激励作用。

  在缪昌文眼中,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优秀人才资源丰富,但受制于现有的体制机制,一批创新能力强、意愿高的人才,无法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工作,犹如创新活力压缩在“核能罩”里无法施展,如果能够合理打开这个“核能罩”,科学引导他们的创新活动,对江苏的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将是极大地推动。

  “当前,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很大部分精力用在应对项目检查、评比考核、财务手续等方面,使他们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做研究。”缪昌文深有感触地说,科技创新需要的是长期积累后的“灵感迸发”,如果这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经常被打断,那么“灵感的火花”也无从捕捉。因此,建议出台一些政策配套细则,让科研人员更加专注于研究工作本身,如在重大科研项目团队设“科研秘书”,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区别于机关考核模式,实行成果导向。

  缪昌文指出,江苏的科研条件在全国有一定优势,但一些领先的科研设备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条件相对薄弱。而设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开放共享难、重复建设多一直是两大难题。因此,建议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运行模式,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其现有的科研设备对外开放。对设备占用率高、实验室对外开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在科研设备更新上给予倾斜,以最大限度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设备利用率。与此同时,对一些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税收减免、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力争早日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使这些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排头兵。而对于一些政府给予过扶持,但没有形成创新条件优势的单位,要给予处罚乃至合并,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活力。

  缪昌文说,推进产业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企业,建议政府搭桥,建立一批类似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的产学研联合实体和产业联盟,助推科研成果快速孵化。本报记者蒋廷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