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场存留建筑已修缮
现场将进行布展
记者昨从扬州市广陵区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利用广陵区五台山大桥东岸原扬州蚕种场建筑,建设的“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已进入招标阶段,预计今年建成,将助推扬州打造“运河+海丝”双品牌。
栽桑养蚕
清朝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扬州“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蚕桑业的发展,还衍生了蚕桑文化,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就提到有《养蚕》歌,而在玉带河和漕河,还有着体现农耕文明的“邗上农桑”,堪称清朝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民国时期,在扬州城东郊建成“扬州蚕种场”,有上千亩桑园。位于广陵区五台山路50号的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大楼,建于民国时期。
谈及扬州蚕种场的前世今生,据文物部门介绍,扬州蚕种场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全称为“江苏省扬州模范原蚕良种场”,是全省最早的一个蚕种场,以种苗繁育和蚕桑示范为主,为当时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发展丝绸事业、繁育原蚕良种的基地。可惜,抗日战争时期,扬州蚕种场内设施遭较大破坏,曾被熊育衡陆军第三师所属汪伪军侵占,解放战争期间,也驻扎过国民党黄伯韬整编148师443团所属部队。
解放后,扬州蚕种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开荒整地,桑园面积扩大到300亩。该场除担负着向全省各蚕种场供应、推广优良原蚕种任务外,还为许多蚕种场提供保种服务。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东郊一带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严重,蚕种场开始停繁原种,场房改作他用,原有扬州蚕种场的土地大多开发为居民住宅区和古运河风光带。
延年益寿
保存一幢大楼,4年前开始修缮
如今,在古运河畔,我们还能看到扬州蚕种场保存着一幢大楼,这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江苏省政府投资兴建的蚕育种大楼,上面三层,地下室一层,当时定名为第四蚕室,在大楼南墙上嵌有“江苏省立蚕种制造所添建育种室奠基纪念”奠基石。
据了解,在扬州蚕种场西大门前古运河边,还曾竖有一座约10米高的牌楼,上刻有“江苏省扬州原蚕良种场”十个大字。
虽然经历了历史沧桑,但是,原扬州蚕种场育种楼布局、构架基本完整。2013年12月中旬这里曾发生火情,所幸被及时赶来的消防人员扑灭。
建于民国时期的原扬州蚕种场育种楼,也是扬州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之一,为了使其“延年益寿”,2015年,广陵区文物部门开始对这幢大楼进行修缮,将它修旧如旧。
正在招标
力争今年建成,新添人文景点
扬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积极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大文章,扬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扬州大运河在海陆丝绸之路上交汇,而且扬州蚕种场育种楼是运河沿线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并利用古运河畔的这一建筑,我市相关部门决定将其打造成为“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昨天,扬州市广陵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广陵区五台山大桥东岸原扬州蚕种场建筑,建设的“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已进入招标阶段,不久将确定最终中标的单位。届时,他们将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布展设计,展示内容有相关影片、照片、沙盘模型等,以及征集到的相关文物、老物件,通过展板、展柜、情景再现等形式,并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向观众讲述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力争今年建成,届时,这里将为扬州古运河增添一个新的人文景点。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