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8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开馆。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国家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工程,该馆将为我市高质量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加快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贡献重要力量。今起,本网开设《新馆亮点抢先看 读懂隋唐大运河》栏目,带您提前了解这座新馆的里里外外,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展厅一角
位于瀍河入洛河口西北角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早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时,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网友的关注。一年多来,这座博物馆的真实面貌,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这座新馆的最初印象,应该是其独特的外观设计,有人说它像一艘行驶在运河上的帆船,有人说它像运河里泛起的阵阵波浪……那么,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如何体现隋唐大运河文化?昨日,记者到该博物馆现场探访。
独特的造型是船帆、波浪还是瓦当?
倒拱形外立面来源于隋唐建筑的剖面轮廓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外观,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位于顶部的一排垂直于地面的倒拱形外立面,有人说它像瓦当,有人说它像波浪,也有人说它像船帆……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设计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告诉记者,大家的理解都没有错,关于它的解读,“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前,李立操刀设计了洛阳博物馆(新馆)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设计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时,他又是如何考虑的?
“一座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其定位息息相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定位,要求我们既鲜明体现隋唐时代特征,又表现大运河文化主题。”李立说,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以“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设计理念。在设计之初,他从水利工程中提取拱形元素作为建筑的基本架构,让一道道拱形的结构支撑起一座宏伟的建筑,也撑起人们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和想象空间。
“大家讨论的倒拱形外立面,实际上来源于隋唐建筑的剖面轮廓特征,这种屋顶起伏连绵的造型意象,远看就如同一片唐代宫殿群的天际线。”李立说。
馆内空间开阔
怎样更好地凸显“洛阳特色”?
外立面大量使用三彩釉面瓷砖,内部镶嵌大型三彩吊顶等
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在建或建成的大运河主题博物馆有好几座,比如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那么,位于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如何凸显“洛阳特色”?
李立介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力图凸显洛阳的地方特点。比如,建筑主体的外立面大量使用了三彩釉面瓷砖,这种由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及其团队设计制作的创新建筑材料,在胎体原材料配方、釉料配方、烧制方法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三彩工艺,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传统三彩工艺应用于现代装饰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
对唐三彩工艺的创新使用,不局限于场馆外部。李立说,他们特别选用三彩瓷片作为博物馆内部的装饰材料,这些装饰材料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领衔创作,镶嵌于博物馆顶部。
当您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时,抬头一望,就能看到顶部的大型三彩吊顶,它有个好听的名字——云帆。这个吊顶由12.6万个三彩陶瓷单元组成,犹如被风吹满的船帆,挂在博物馆的穹顶上。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游客在馆内移动时能感受到三彩陶瓷吊顶的光影变化,模拟流动的大运河,波光荡漾,秀美壮阔。
“对传统材料的创造性运用,能够塑造出浓烈、雄浑的艺术空间氛围,从而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新认识,赋予文化遗产崭新的活力。”李立说。
馆内古船模型
细节里暗藏哪些“黑科技”?
一面面通透的玻璃幕墙,使内外景观充分融合
李立介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在设计之初,他就有意将该馆营造成一个开放空间。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的一面面玻璃幕墙代替了常规的钢筋水泥墙体。通透的视野,实现了建筑内部空间与大运河公园景观、滨水景观的充分融合,让游客在馆内就能看到瀍河、洛河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为了实现这一效果,企业也实现了技术突破,在玻璃中植入了不少‘黑科技’。”李立说,玻璃幕墙使用的每块玻璃均为坐地式、自承重结构,既是外墙面板也是外墙骨架,实现了从室内往室外观察,视线无任何遮挡的效果。
这些玻璃由北玻股份洛阳玻璃公司生产,其中最大的一块高约12米、宽约1.8米,重量达5.7吨,创造了“最大”“最重”等多项洛阳之最。
我要说两句